金灿荣:第四艘航母或是常规动力中国有独特优势未来装备8艘

2025-06-08 00:22

  

金灿荣:第四艘航母或是常规动力中国有独特优势未来装备8艘

  金灿荣教授曾在公开场合谈到过中国航母的情况。他认为,第四艘航母可能会采用常规动力,并表示中国在航母领域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未来甚至可能装备八艘航母。

  中国的航母发展是从零起步,艰难开辟出一条独特的道路。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前身是乌克兰的“瓦良格号”,我国于1998年将其购回。当时,这艘航母尚未完工,基本上只是一副空壳。随后,我国花费了多年时间进行改装和升级,终于在2012年正式将其投入使用。辽宁舰的下水标志着我国成功加入了航母大国的行列,这一里程碑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是第二艘航母“山东舰”。这艘航母是中国第一艘从设计到建造完全自主研发的航母,采用了常规动力,起飞方式为滑跃式,并于2019年正式加入海军服役。山东舰的成功不仅展示了我国的航母设计能力,也为后续的航母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使得未来的建造道路更加清晰。

  第三艘航母是“福建舰”,它在2022年下水。这艘航母同样采用常规动力,但不同于前两艘,福建舰搭载了先进的电磁弹射系统,这项技术是一个重要突破。福建舰的排水量达到了8万吨级,战斗力远超前两艘航母,可以说是中国航母发展的重要飞跃。

  航母的动力主要有两种:常规动力和核动力。常规动力通过燃油或燃气轮机提供动力,而核动力则依赖核反应堆。常规动力的优势在于技术成熟、造价低廉且易于维护,但其续航能力较弱,需要频繁加油。核动力的优点是续航能力极强,可以在没有后勤补给的情况下执行远程任务,但核动力的技术复杂且建造成本极高,维护也极为困难。

  目前,我国的三艘航母全部采用常规动力,这与我国航母的起步阶段密切相关。常规动力的技术较为成熟,风险低,建造速度较快,因此成为我国航母的首选动力类型。尤其是从“辽宁舰”到“福建舰”,我国已经在常规动力航母的建造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进一步扩大航母舰队的规模也显得更为务实。

  然而,从长远来看,核动力航母将成为发展趋势。考虑到未来我国需要深入远洋执行任务,核动力航母的强大续航能力将有助于支持更远程的行动,提升海军的全球影响力。

  中国的工业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造航母所需的钢板、雷达、发动机、武器系统等都可以自主生产,不需要依赖他国。这为我国建造航母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使得我国能够在需要时迅速增加航母的数量。尤其是“福建舰”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极大提高了舰载机的起飞效率和安全性,提升了整体战斗力。目前,中国的电磁弹射技术已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

  航母的建造与发展离不开大量专业人才的支持。我国多年来培养了众多航母相关领域的设计师、工程师、船员以及飞行员,形成了一支日益专业的队伍。这为航母技术的进步和舰队的扩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考虑到我国拥有广阔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权益,航母不仅仅是海上战略力量的象征,更是保卫海上通道、维护海外利益以及震慑潜在对手的重要力量。航母是大国身份的象征,推动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升。

  金灿荣教授曾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认为未来中国可能会装备八艘航母,其中四艘采用常规动力,四艘采用核动力。虽然这个设想听起来很有挑战性,但如果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一目标并非不切实际。中国的安全压力较大,东海、南海、印度洋等区域都需要关注,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我国的海外利益不断增加,海军的作用日益突出。八艘航母的配置,虽然看似众多,但在如此广阔的海域与多样化的任务面前,其实是足够的。

  此外,航母的使用并不是单纯的数量问题,实际上,一艘航母通常需要轮流值勤、保养和训练,这样能保持足够的舰艇随时处于战备状态。因此,八艘航母的数量能保证中国海军在任何时刻都有足够的力量应对各种挑战。

  目前中国已拥有三艘航母,第四艘正在建造,未来再增加几艘也并非不可能。在经济方面,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航母所需的资金已不成问题;在技术方面,常规动力技术已经成熟,核动力的研究也在稳步推进,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航母的未来不再遥远。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航母的建造和维护成本非常高,核动力技术的研发也需要巨大投入,同时国际上某些国家可能对中国航母数量的增加提出质疑,外交上需要妥善应对和调整。

  金灿荣教授的观点有其道理,第四艘航母采用常规动力符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技术成熟、建造速度快,使得中国有能力快速扩展航母舰队。中国的工业、技术、人才储备及对航母的需求,都为航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随着中国航母舰队逐步壮大,8艘航母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提升,中国航母的前景将更加广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